学术动态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学术动态

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韩晓堃和陆天韵 Advanced Materials:具有卓越机械强度和损伤耐受性的超分子增强硬相离子凝胶

发布时间:2025-07-25

离子凝胶作为一种以离子液体(ILs)为分散介质的新型功能材料,凭借其超宽温域适应性、近零挥发性、高离子电导率以及优异的阻燃特性与宽电化学窗口,在柔性电子和智能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。然而,现有离子凝胶体系面临"强度-韧性"协同调控的科学难题:共价交联网络的刚性特征与动态能量耗散机制之间存在本质性矛盾,导致材料难以兼具高强度与优异损伤容限。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"超分子增强硬相"Supramolecular-reinforced Hard-phase)设计策略,通过仿生结构设计与超分子化学的巧妙结合,成功制备出高机械强度、抗极端冲击的高性能离子凝胶。这项研究为破解软材料"强韧化"难题提供了新范式,推动了仿生材料、超分子化学与力学设计的交叉融合,对发展新一代智能防护材料具有深层次的参考价值。

仿生设计原理与结构表征

研究团队借鉴海胆真皮中胶原纤维的多氢键自组装机制(图1a,b),设计了五种聚氨酯分子结构,最终选择硬段集成尿素基团、苯环结构,形成结晶域、高密度氢键和π-π堆叠线性聚氨酯PMI;同时,利用十余种IL制备离子凝胶,探索IL结构对性能的影响,精选含互补氢键位点的IL[BMIM][BF₄])强化硬相(图1c)。FTIR光谱证实(图2c-e):PMI-IL50中氢键化C=O占比达93.23%,有序氢键比例28.67%。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(图2f-h),IL加入使氢键密度提升1.74倍,硬相结合能从469.05增至1109.26 kcal mol⁻¹

图片2.png

2 离子凝胶的结构表征和分子动力学模拟



力学性能突破

PMI-IL5050 wt% IL)在拉伸测试中展现三阶段变形特性(图3a):屈服后发生应变诱导结晶,真实应力达853.88 MPa(图3d)。其1克样品可举起10公斤重物,3克样品承载90公斤成人(图3e)。原位X射线散射(图3h,i)揭示:应变>300%时分子链高度取向,引发结晶强化与应力白化现象(图3f)。图片3.png

3 离子凝胶的准静态力学性能


损伤容限创新高

1毫米缺口的PMI-IL50样品断裂能达387.02 kJ m⁻²(图4b,c),穿刺实验显示其可抵抗29.37毫米针位移(165.85 N力,图4d)。在20,000 s⁻¹超高应变率下(图4i),冲击韧性达228.74 MJ m⁻³,模量提升102倍。其抗冲击机制源于牺牲键破裂耗能及结晶域锁定分子链(图4g)。


图片4.png

4 离子凝胶的损伤容限和抗冲击性能



多功能集成

PMI-IL50通过动态氢键网络实现室温自修复:断裂样品接触10分钟初步愈合,12小时后拉伸强度恢复93.1%(图5a,b)。循环拉伸中(图5c),能量耗散效率达86.5%。材料可溶于DMF回收(图5e),但重复加工会导致性能逐渐下降(图5f)。阻燃测试显示其离火自熄(LOI=31.6%)。

图片5.png

5 离子凝胶的自愈合和宽温域性能稳定性


实时运动监测

离子电导率随IL含量增至6.49×10⁻² S cm⁻¹(图6a),应变响应具备双线性区域:5-25%应变灵敏度(GF=0.86),25-50%应变GF=3.12(图6c)。2000次循环后信号稳定,成功监测手指(图6f)、膝关节(图6k)等多部位活动。

图片6.png

6 离子凝胶的应变传感功能



损伤精确定位系统

基于PMI-IL50构建3×3正交传感矩阵(图7c)。当外部损伤破坏导电通路时,X/Y轴特定通道电阻突变(图7a,b)。通过算法解析多通道信号(图7f),可实时定位损伤位置并无线传输至终端(图7g),实现感知-防护一体化。

图片7.png

7 离子凝胶的损伤监测功能

 

相关研究成果以“Supramolecular-Reinforced Hard-Phase Ionogels with Exceptional Mechanical Robustness and Damage Tolerance”为题发表在《Advanced Materials》上(DOI10.1002/adma.202510713),论文第一作者为2024级博士研究生韩晓堃和陆天韵,指导老师为刘桂廷副研究员和郭少云教授

 

文章链接:
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ma.202510713

电话:86(28)85466255,85466077 邮箱:nic7702@scu.edu.cn

传真:86(28)85466255 邮编:610065

地址: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,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附309